每日商報 “戰爭的殘酷是很多人沒法想象的,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士兵,在戰場上盡着自己中國人的本分,就是想為國家出出力。”回想起當年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的經歷,家住杭州市江乾區新江花園的劉波如此説道,今年已年近九旬的他眼中閃出鮮活的光彩。 從參軍到退伍,劉波曾參加過西南剿匪、抗美援朝等戰役,榮立過一次二等功,兩次三等功。對他來説,遠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,既是一段無比艱難、危機四伏的日子,也是他作為軍人一輩子不會忘記的重要經歷。 為救戰友 毅然衝上前線 1949年12月,劉波在重慶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,先在軍大學習了半年,之後被分到12軍100團2連做文化教員。相較於其他戰士來説,劉波的文化知識水平高,人又隨和耐心,一有需要學習的資料文件,大夥兒都喜歡找他。 1950年7月10日,“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”成立,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。10月,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,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。 劉波所在的12軍作為第二梯隊,於1951年3月正式入朝,加入抗美援朝的五大戰役。 “當時在朝鮮戰場上,我們打了五場戰役,很多時候都命懸一線,情況危急。”據劉波回憶,當時志願軍與敵人隔山相持,周圍沒有好的掩體,想要偵察敵情或躲避敵人空襲都有困難。於是,大家當機立斷,徒手挖通數條地道,讓我方陣營的隱蔽性與戰士們的流通性都得到了增強。 臨近冬日,糧草緊缺,戰士們一日三餐便是炒麪混野菜,如果物資被敵人阻截在包圍圈外,更是有可能幾日吃不上飯。即便如此,劉波與戰友們依舊堅持着,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。 1951年5月20日,那是一個讓劉波畢生難忘的日子。 “那是12軍入朝作戰以來最艱苦、最殘酷、傷亡最大的一天。子彈沒了、乾糧也不夠,晚上還要急行軍消滅美軍15團。”劉波説,那天從早上開始,他所在的部隊便三面受敵,在敵人猛烈的進攻下,大家退至一條山溝裏。天上有輪番轟炸的飛機,地上有火炮和機槍,炸彈炸裂聲與機槍掃射聲不絕於耳。 為了隱蔽,劉波與戰友們每人都挖了一個坑,大家擠在不大的山溝裏,死守着防線。敵人的攻勢很猛烈,不但保持着十餘架飛機輪番轟炸,還朝我軍陣地不斷扔汽油桶和化學炮彈,整個山谷硝煙瀰漫,每一次爆炸都塵土四濺,飛沙走石。 “在山坡上,幹部找不到戰士,戰士找不到幹部,有的戰友被炸死了,有的被燒成重傷。我們連的機槍手,胳膊都被敵人的炮火炸斷了,只剩下一點皮連着。當時衞生員也找不到,我就成了代理衞生員,冒着槍彈衝過去,將他手臂上黏連的死皮剪斷,為他緊急包紮……”説到這裏,劉波有些哽咽。 直到當天晚上六七點,已經找不到連長的16名戰士在劉波的帶領下,摸黑前進,終於找到了團部,成功和連隊會合。當時,原本有170餘人的連隊打得只剩下了29人。當他在營地與連長會合時,連長緊緊地抱住他,拍着他的後背:“還好,還有你們在……” 由於在這場戰役中的英勇表現,劉波榮立二等功,也是當時四川地區入伍的知識分子中,第一個立二等功的。 |